肾皮质囊肿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据相关资料显示,50 岁以上的人群中约 50% 至少伴有一个肾囊肿。其 MRI 上呈类圆形长 T1 长 T2 囊性信号,CT 上为低密度,无强化,诊断较为明确。但 6% 的肾囊肿会伴有自发性出血,在 CT 上表现为高密度,MR 上 T1 呈高信号,称为复杂性出血性肾囊肿。
像这种复杂性囊肿因为内部出血产物及蛋白含量的改变影响到影像学的改变时,很难与肾癌伴有内部出血或坏死时进行鉴别。一般我们影像科医师在遇到此种问题时会建议患者进行强化扫描,但是因为强化之前的高密度和 T1 高信号,有时强化后很难进行判断其是否具有强化,即使是目前的减影技术也常常受到各种扫描伪影的影响。
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在 CT 平扫时,肾脏病变呈均值高密度,且密度值大于等于 70 HU 即可认定为良性病变。那这种类似的结论在平扫 MRI 上是否也能够成立呢?本研究中的作者 Amir 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当肾脏病变呈均值 T1 高信号,并且边缘光整时,平扫 MRI 即可认定为是良性病变,无需进行不必要的强化扫描。该研究结果发布在近期的影像学顶级杂志 Radiology 上。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免除患者知情同意。该研究共纳入之前行 MR 检查的 84 名伴有出血性或含蛋白性囊肿患者和 49 名肾细胞癌患者,其中 63 名囊肿和 49 名肾癌患者也同时进行了 CT 平扫。测量肾脏病变的信号比(病变信号与正常肾实质比)和 CT 值。
同时两名放射科医师对肾脏病变进行评价,采用四分制模式:1 分,病变均质伴有边缘光整;2 分,轻度不均质伴有轻度分叶;3 分,中度不均质伴有边缘不规则;4 分,明显不均质,边缘极不规则。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多变量逻辑分析和 ROC 曲线,回归树分析等。
研究结果发现囊肿信号比和 CT 值明显较肾癌高,在病变形态学的评价中发现:观察者 1 中 68 例囊肿在 MR 上评价为 1 分,占 81%,CT 上 45 例,占 71%;评价者 2 中 59 例囊肿在 MR 上评价为 1 分,占 70%,CT 上 43 例,占 68%。
图 1 女性,50 岁,伴有出血性或蛋白性囊肿。a 图为压脂 T1WI 成像,显示左肾可见直径 1.5 cm 均值高信号,边缘光整。两名观察者均评定为 1 分。测量信号比为 1.8;b 图为强化前后的减影后图像,显示病变无强化,证实为出血性囊肿;c 图为平扫 CT,病变 CT 值为 72 HU,病变的边缘显示较 MR 模糊,两名观察者一个评为 1 分,一个评为 2 分
图 2 为 72 岁男性肾癌患者。a 图为压脂 T1WI 图显示右肾直径约 5.7 cm 的出血性病变,伴有壁结节(箭头所示),信号比为 2.2,两名观察者均评为 4 分;b 图为减影图显示箭头所示的壁结节强化;c 图 CT 平扫为稍高密度,CT 值为 43 HU,两名观察者均评为 2 分
图 3 为 69 岁男性肾细胞癌患者。a 图压脂 T1WI 显示右肾直径 1.5 cm 的高信号结节,病变边界不清,箭头所示。两名观察者分别评为 1 分和 2 分,信号比为 1.6;b 图为减影图箭头处似见强化。
经过回归树分析发现,在 MRI 上当肾脏病变呈 T1 均值高信号(信号比大于 1.6),并且边缘光滑时提示病变为良性囊肿,同样的算法发现 CT 的阈值在 51 HU。当将阈值提高到信号比 2.5 和 CT 值 66 时,99.9% 的病变为良性囊肿。
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肾脏病变形态学评价和信号定量分析在平扫 MR 上即可对良性出血性或含蛋白性囊肿与肾细胞癌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