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才方教授:心血管介入医师如何进行射线防护

2016-04-24 18:23 来源:丁香园 作者:任杨源
字体大小
- | +

2016 年 4 月 21 日~24 日,第十二届亚太介入放射学大会(APCCVIR 2016)在中国苏州文化博览中心召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主任倪才方教授就青年介入医师培养与心血管介入医师的射线防护等问题向丁香园进行了介绍。

ccvideo


在谈到青年介入医师培养方面上,倪教授提到介入医师需要的学科知识支持比传统放射科医生更广更多,对临床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也更高,可能涉及到呼吸科、消化科、肿瘤科、妇产科、外科等。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加强后备力量储备。现在的介入发展方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型医院中设立大型介入中心并分设各亚专科,另一种是将介入工作分到每个科室中。但两种方法有利有弊,在选择上应以患者需求为前提。现在的介入医师培养除了放射科,还需到其它科室轮转 1~2 年,并强调外语能力,以便对外交流。

而对于从事介入工作的心内科医师,经常容易忽略射线防护,并已有医者出现不良后果。心血管时间(dxy_heart_today)也就该问题请教了倪教授。他提到,国外的介入工作采取上岗式培训,而我国心内科医师的防护培训相对更少些。所谓培训,即明确射线防护的必要性并了解具体防护办法。除了设备的固有防护外,还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等等。

X 射线输出量越大,介入医生所受的 x 射线剂量也越大。输出量随着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介入医生受照剂量还随着照射野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倪教授介绍到,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以前心内科里的老主任设备踩下去之后就不放,这是不可取的。从事介入的医师需要对设备非常熟悉,该缩小光圈要缩小,该缩短暴露时间时缩短。

其次,采取有效的防护工具也对保护医生大有裨益,目前国内也生产了许多人性化的配套防护器材。除了铅衣,还有各种特殊防护设备,积极地采取防护工具可大大减少射线暴露。介入医师需佩戴个人剂量计并定期检查,当剂量较高或发现身体有异常时,应及时休息或治疗。

另外,在射线的时间防护上还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国内心血管医生的介入培训不推荐在实战中进行。国外医生重视模拟操作培训,通过电脑虚拟场景来训练如何放支架、如何打焦等操作,对患者与医生自身都起到保护作用。年轻医生的手术操作也许需要 1~2 小时,但有经验的医生可能只要十几分钟。介入手术的时间长度不仅代表了操作的熟练程度,也代表着射线量的多少,值得我们介入放射科及心内科医生引起重视。

编辑: 任杨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