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后移可能标志复位不良

2014-05-16 21: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宝证心仪
字体大小
- | +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常发生在需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中。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可以准确发现可能存在的踝关节复位不良。

来自奥卢大学附属医院的Lepojärvi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CT平扫来评估不同个体下胫腓联合关节变异情况,为验证下胫腓联合复位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者对64例患者,共107例踝关节进行回顾性研究,行踝关节CT平扫。有踝关节骨折、踝关节韧带损伤等病史的患者不纳入研究中。其中86个踝关节(43例患者)为双侧对称扫描。

所有检测的初始点为胫骨切迹的长度(LI),在胫骨切迹前后方最突出的两点间画一条直线。腓骨矢状位平移量(ST)是指腓骨的长度线(FL)和胫骨切迹线(LI)中点之间的移位距离,腓骨的长度线(FL)是连接腓骨前后缘并平行于胫骨切迹线的连线(见图1)。

图 1腓骨前移病例,腓骨矢状平移量(ST),胫骨切迹长度(LI),腓骨长度(FL)。

胫骨切迹的最窄处(NI)是一个独立的测量值,并不会影响腓骨矢状位平移量的测量值。胫骨切迹间隙前后缘的宽度(AW、PW)的测量方法是在横断面上腓骨前后缘与胫骨切迹线在结节处之间的宽度(见图2)。

图 2  胫骨切迹间隙前、后缘宽度(AW/PW)和胫骨切迹长度(LI)。

胫骨切迹的深度(DI)是指胫骨切迹线(LI)到胫骨切迹最深处的最长垂直距离(见图3)。胫骨切迹最窄处(NI)是用来评估腓骨前、后缘位置的指标(见图4)。

图 3  胫骨切迹深度(DI)和胫骨切迹长度(LI)。

图 4  胫骨切迹前缘变窄的病例。

所有病例中104例患者(97%)的腓骨位置位于胫骨切迹正中或偏前位(见表1)。有3例女性患者的腓骨向后缘移位。胫骨切迹最窄处(NI)在94%病例中位置靠前,6%病例中位置靠后(见表1)。

表 1  腓骨矢状位平移量(ST)和胫骨切迹最窄处(NI)

下胫腓联合切迹间隙前、后缘的宽度分别为2.8 mm (见表2)。在胫骨切迹后缘间隙宽度(PW)、胫骨切迹线(LI)、腓骨矢状平移量(ST)三个指标上,性别差异较明显。女性较男性相比,胫骨切迹线(LI)更短,胫骨切迹后缘间隙宽度(PW)更窄。但是在胫骨切迹前缘间隙宽度(AW)、胫骨切迹的最窄处(NI)和胫骨切迹的深度(DI)三个指标上,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表 2  CT平扫结果

胫骨切迹后、前缘间隙宽度(PW/AW)之间的差异约为2.2mm。但是性别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男性2.7mm,女性1.9mm)在48个病例中无踝关节不对称者,检测方法也无差异(见表3)。腓骨矢状平移量(ST)也得到评估,但无显著差异。

表 3  43例病患踝关节不对称检测表

研究证实在轴向CT成像中,腓骨位于胫骨切迹偏前位或中心位(97%)。当性别因素进行独立评估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关节大小和胫骨切迹后缘间隙宽度的变异。男性胫骨切迹后、前缘间隙宽度(AW/PW)的差异较女性更为显著。当患者双踝关节均进行评估时,未发现显著变异。研究者认为CT平扫在决定下胫腓联合关节的复位以及腓骨在胫骨切迹中的定位中具有可重复性,而且不受关节大小或患者性别的制约。

本研究证实了正常人群的腓骨一般位于胫骨切迹中心位或偏前位。假如腓骨后移位出现在术后患者中,应该考虑为踝关节复位不良。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orthop21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