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人提出使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来检测高危斑块,以改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而不是依靠有胸痛症状患者的显著冠脉疾病(CAD)病史,但可操作性尚未得到论证。
为此,Stefan B. Puchner博士等设计了ROMICAT-II试验,对CCTA在急诊科对ACS的早期诊断效果展开了研究。文章于2014年7月发表于JACC。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对于只有急性胸痛症状,但无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客观证据的患者,是否可以在急诊科凭借CCTA反映高风险斑块的特征,以进一步协助ACS的确诊,而不是要等到有显著的CAD症状或者对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整体评估之后再诊断。
研究人员以及患者都会被随机分配到ROMICAT-II试验(排除心肌梗死/缺血使用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二)进行CCTA检查。阅片医生根据CCTA定性为非阻塞性CAD(1% 至49%狭窄)和显著CAD( ≥50% 或≥70%狭窄),以及至少具有1种高危斑块特征(正性重构、密度<30单位的斑块、餐巾环征和点状钙化)。(图1)
图1 显著狭窄和高危斑块特征以及与ACS的联系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索引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高危斑块与ACS的关系(MI或者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这是否独立于明显CAD和临床风险评估之外。
总体而言,472例患者接受了CCTA的诊断性图像质量检查(平均年龄53.9±8岁,52.8%男性),其中有37例发现患有ACS(7.8%;MI n=5;不稳定型心绞痛 n=32)。262例患者检查出CAD(55.5%;非梗塞性CAD n=217;显著CAD n=45)。
高危斑块更常见于ACS患者,在经过统计学调整(≥50%的狭窄和临床危险评估)之后,仍然是ACS的强有力的预测因素。甚至是将≥70%的狭窄进行调整,也是得到类似的结果。(图2)
图2 基于CCTA的特征和ACS关系
总而言之,在急诊科接收了急性胸痛的患者,但心电图和肌钙蛋白阴性的时候,可以考虑做CCTA,若发现有高危斑块,可以辅助诊断ACS,而不用依靠显著的CAD和临床风险评估(年龄、性别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目)。
当然,还需要多中心的随机试验来检验CCTA基础上的治疗和干预是否可以改善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预后。
PS:关于CCTA对高危斑块的诊断价值,Pál Maurovich-Horvat博士等于今年4月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相关综述,内容较为翔实。感兴趣者可点击冠脉 CT 血管造影诊断高危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分析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