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是一种检测与细胞毒性水肿相关的水分子运动受限的影像学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检测急性脑缺血最敏感的影像学技术之一。DWI成像弥散受限的区域可能与钠钾泵活性下降或细胞能量衰竭相关,并可能意味着不可逆性梗死。然而,脑梗死超急性期的缺血性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期研究显示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检测各项异性分数可能为理解脑梗死超急性期缺血性改变,尤其是白质改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此,来自美国的学者Kambiz Nael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采用一种定量的基于容积的分析方法来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白质(WM)梗死和低灌注区域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变化,以期进一步明确脑梗死超急性期细微结构的变化和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白质梗死区域各向异性分数下降,而低灌注区各向异性分数升高,该研究发表于最近的Stroke杂志中。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纳入了21例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以及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成像序列。采用基于容积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白质梗死和低灌注区的同侧和对侧大脑感兴趣区的FA值,表观弥散系数,动态磁敏感增强达峰时间(Tmax)。使用阈值对WM低灌注和梗死区进行界定。采用回归和ANOVA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正常、低灌注以及梗死的白质之间在表观弥散系数,Tmax以及FA值这几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与正常白质相比,低灌注区白质FA的均值更高,而梗死区白质FA的均值更低。对低灌注白质的回归树分析显示,Tmax>5.4s与Tmax<5.4s的区域相比,FA值的最大差异为0.033。
研究者在文中指出了该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包括相对较小的样本量,采用表观弥散系数(ADC)<600×10-6 mm2/s作为界定梗死和低灌注的阈值,以及纳入发病时间为6小时内的患者等可能影响FA值。因此该研究结果应该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来进行讨论。
尽管有上述局限性,但研究者在结论中指出,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白质梗死区DWI显示的FA值下降,而低灌注区FA值增加。低灌注白质区FA值显著增加以及Tmax≥5.4s 提示早期缺血性微结构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