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检查是颅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能够发现大多数疾病,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及部分脑变性疾病和脱髓鞘疾病,且通常能明确诊断。
然而,CT 平扫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存在一定的观察盲区。本文将从以下 4 种常见颅脑疾病的漏、误诊分析颅脑 CT 的几大观察盲区。
一、脑梗死
1. 脑干及腔隙性梗死
后颅窝在 CT 图像上有多种密度差别极大的结构,在 2 种密度差异较大的物质交界处,容易产生伪影。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岩骨间低密度带(即亨氏暗区),其次是枕内隆突所致的放射状高密度伪影,还有鞍区低密度影、颅板内高密度带、桥小脑角高密度区、中颅窝高密度区等。
伪影常会掩盖脑干的病变,最常掩盖的是脑干梗死,尤其是腔隙性梗死及早期脑干梗死,导致脑干梗死极易漏诊。故在检查后颅窝(如小脑、脑干)病变时,应用 5mm 薄层扫描,如仍采用 10mm 层厚常规扫描,由于颅骨的干扰,极易将微小病灶漏掉。
2. 小脑半球梗死
在小脑梗死还没有明显水肿、密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第四脑室未出现异常变形,常常会误认为是后颅窝颅骨容积效应造成的伪影而漏诊,且脑梗死发生后 24h 内头颅 CT 扫描阳性率有限,使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更低。
3. 胼胝体梗死
一是对胼胝体认知不足,二是容易忽略侧脑室旁的略低密度影,而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基底节区和各脑叶实质上,当病人症状很重、而脑叶实质部分和基底节区未见明显病变时,此时要想到有无胼胝体梗死的可能,MR 检查矢状位可清晰地显示出来。
4. 一般的缺血性脑梗死
CT 平扫在发病 24 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相对于CT平扫,CT灌注成像及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
二、脑出血
1. 基底节区的豆状核单侧的钙化
易被误诊为脑出血,基底节区的豆状核钙化多为双侧对称,诊断较易,偶有单侧钙化,加上内囊前、后支和膝部的略低密度影,常常会被认定为出血,此时结合病史或 MR 检查即可确诊。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易被误诊为出血或单纯的钙化灶而被漏、误诊。
三、脑肿瘤
1.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因直径小于 10mm,在 CT 平扫时不易显示。而垂体大腺瘤病灶 CT 值与正常脑组织的相仿或偏低,即等密度 CT 值或稍低密度的 CT 值,只有少数 CT 值略高于正常脑组织,多见欠清晰,不明显的等密度稍有不等密度的肿块影,但在分辨率低的 CT 影片上不易辨别。
其蝶鞍扩大、骨质吸收破坏、鞍低下线、垂体高度增加等间接压迫征用层厚 10mm 的普通头颅 CT 扫描易漏扫。
2. 颅后窝(小脑、脑干)肿瘤
由于颅后窝伪影的干扰,肿瘤的直接征象往往被掩盖,或肿瘤平扫接近等密度,无法清晰显示。
蒋定尧等报道了 7 例小脑蚓部实质性肿瘤、3 例桥脑小脑角听神经瘤的漏诊,10 例均系外院 CT 扫描,扫描层厚、间隔为 10mm,经本院飞利浦 CT 薄层平扫加增强显示 4 例。沈哲等比较了颅底 CT 常规平扫,薄层扫描及图像融合法扫描对桥脑处一类圆形低密度灶的显示(图1,2,3),手术证实为胶质瘤。
3. 转移性肿瘤
颅脑 CT 平扫,转移瘤可呈等密度改变常被漏诊,此种病人做增强 CT 扫描或 MR 平扫加增强可辅助诊断,且患者常有原发肿瘤病史。
四、外伤性颅骨骨折
1. 眶周
眶底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在标准的轴位成像时可能存在盲点,与扫描平面平行或略微倾斜的骨折很难发现,因此需要多平面成像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折。
2. 副鼻窦及乳突部
副鼻窦及中耳乳突部,由于气体与骨质的密度差异很大,部分容积效应更加明显,细微的骨折线薄层 CT 扫描很难发现,而薄层高分辨 CT 扫描能够显示含气窦腔骨壁的骨折情况。
3. 头颈相接处
在对高速车祸患者进行初次影像学检查时,可能遗漏颈部脊柱损伤,高达 1/3 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后期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对患者进行定位头颅 CT 检查十分重要,或能发现被遗漏的轻微征象。
颅脑 CT 平扫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为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影像诊断结合临床病史查体、结合MR等其他检查手段固然十分重要,CT 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必不可少。
随着多层螺旋 CT 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其 CT 薄层扫描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已配置了 64 层或超高端 256 层等螺旋 CT 机,其扫描速度突破 0.3s,扫描层厚已达 0.5mm,其对颅脑的 CT 扫描采用 5mm 层厚已列为常规,而在飞利浦最新 IMR 显微平台上突破既往常规 CT 的信噪比限制,使 1mm 层厚颅脑成像亦可临床常规应用,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伪影尽可能地减少,病变内部细节和一些小病灶更易被显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疾病的漏诊或误诊。
在 16 层 CT 上也有新技术诞生,如飞利浦 MX 16EVO2CT 平台密度分辨率高,而辐射剂量极低。其 EVOEYE “黄金眼”算法将其图像密度分辨率从 4.0 mm/0.3%提高至 2.0 mm/0.3%,提高了系统软组织分辨能力,相信其神经系统方面会有绝佳的表现。
而 CT 灌注成像技术从单排螺旋 CT 灌注成像发展到多层螺旋 CT 灌注成像,使成像范围能够涵盖一个较大缺血灶,甚至整个颅脑,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就可以测出缺血灶容积,大大提升了早期诊断脑缺血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建国.王家林.赵晓东 CT平扫颅脑常见疾病易漏诊误诊病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原医刊 2006(17)
2. 胡树坤 64排螺旋CT颅底骨折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5)
3. 蒋定尧.龚小娅 颅后窝肿瘤CT漏诊原因分析(附10例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8)
4. 沈哲.陈军.朱宜生.刘剑庭 图像融合法消除CT扫描颅底伪影的研究[期刊论文]-放射学实践 2002(6)
5. 方秋云.陈振谦.郭露萍.何秀莲.黄勤.曹国斌 视野检查在CT漏诊的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7)
6. 赵永霞.左紫薇. 能谱CT在消除硬化伪影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3(6)
7. 葛焕祥.吴良浩.吴伟峰.管卫 螺旋CT多层面内插技术在后颅窝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浙江实用医学2002(6)
8. 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 飞利浦MX16EVO全新CT平台的临床优势[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6)
更多临床综述,请访问 飞利浦 健康科技 美好生活 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