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挑战:颅内囊性病变

2017-09-14 14: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haitao1230
字体大小
- | +

颅内囊性病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引起颅内病变的种类较多,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大多可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具体到脑实质内的囊性病变,主要有以下几类:1.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2. 神经胶质囊肿;3. 脑穿通囊肿;4. 寄性虫性囊肿。

一起看几个病例,给出你的诊断吧~

案例一

基本病史:男性,35 岁,头痛病史。 

图 1 颅脑 MRI 检查所示右侧额叶见巨大圆形囊性长 T1 长 T2 异常信号,其内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DWI 序列显示病变为明显低信号,ADC 图(未列出)呈明显高信号,提示该病变扩散不受限;强化 MRI 所示该病变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周围未见明显水肿

案例二

基本病史:8 岁男孩,持续头疼一个月,时有呕吐。 

图 2 颅脑 MRI 平扫及 CT 强化图像所示:右侧枕叶侧脑室后脚附近较一巨大囊性长 T1 长 T2 异常信号,CT 呈低密度。病灶其内信号及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及脑室受压移位,中线向左移位。DWI 序列呈明显低信号,结合 ADC 图提示病变弥散不受限,强化 CT 显示病变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周围未见明显水肿

案例三

基本病史:男性,30 岁,未提供其他病史。

3-1.jpg3-2.jpg

图 3 为颅脑 CT 平扫及强化,结果显示右侧放射冠区见一巨大类圆形低密度灶,其内密度均值,与脑脊液信号类似,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左移。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强化后图像未见明显强化改变

病例结果

诊断:囊性包虫病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 (棘球蚴) 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包虫病常见的 2 种类型是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好发部位为额叶和顶叶,颞叶、枕叶也较常见。

病理机制

脑组织柔软,血液供应丰富,有利于包虫囊肿的生长。包虫囊的生发层不断分泌水样囊液,因张力膨胀生长而呈球形,可生长成巨大囊肿,只有活力减弱后才相对稳定,寿命可达十几年。

影像学表现

囊性包虫病表现为脑内大小不等的圆形长 TI、长 T2 信号病灶(CT 表现为低密度),内部信号均匀一致,液体衰减反转回复 (FLAIR) 序列扫描其内囊液信号可被抑制;DWI 序列病灶为低信号。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一般>2 cm。包虫囊肿为乏血供病变,增强扫描无强化,脑囊性包虫增强扫描也不强化。

鉴别诊断

脑穿通畸形囊肿:呈脑脊液信号,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相通;

囊变胶质瘤:囊壁厚薄不均,有不规则强化,可见肿瘤实质部分有较明显的水肿;

单发巨囊形囊虫病与脑包虫囊肿较难鉴别。

总结

脑组织内,具有张力的巨大囊性病变,其内信号或密度均质,边界清,扩散不受限,无强化,上述表现要想到囊性包虫病的可能。

参考资料

1. 米日古丽·沙依提,贾文霄. 脑包虫病的 MRI 表现及诊断 [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7):700-703.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0.07.006.

2. https://radiopaedia.org/articles/cerebral-hydatid-disease-1

编辑: 黄蓓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